發布時間:2019-03-26 熱度: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進入2019年,更大力度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舉措相繼亮相。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實施更大規模、高達近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措施,可謂力度空前。減稅降費從2017年1萬億元、2018年1.3萬億元到今年預計高達近2萬億元,這些減在當下、利在長遠的減稅降費改革,契合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和要求,具有減輕稅費負擔、促進轉型發展、改善民生福利、優化稅制結構和穩定收入預期五大政策效應。
1、減輕稅費負擔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近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規模,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減輕小微企業稅負。首先,增值稅方面,大幅度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認定標準由月銷售營業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使更多小微企業享受增值稅免稅待遇,從而減輕稅收負擔,尤其是民營企業成為受惠主體。其次,所得稅方面,擴大小微企業范圍和稅收優惠力度,對于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以下的,適用5%的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至300萬元的,適用10%的稅率,遠低于企業所得稅一般25%的稅率和小微企業20%的稅率。
二是降低增值稅稅率。在2016年全面實施營改增后,進入以降稅率為主的增值稅深化改革。2017年取消13%檔增值稅稅率,將四檔稅率改為三檔稅率。2018年降低17%稅率和11%稅率1個百分點,改革后的增值稅適用稅率分為16%、10%和6%三檔。2019年4月1日進一步分別降低16%稅率和10%稅率3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改革后的增值稅適用稅率分為13%、9%和6%三檔。
三是減輕社保繳費負擔。一方面,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大致可降低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穩定現行征繳方式,各地在征收體制改革過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業實際繳費負擔的做法,不得自行對歷史欠費進行集中清繳。同時繼續執行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使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社保繳費負擔有實質性下降。
四是落實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主要政策措施:個人所得稅由分類征收改為分類和綜合相結合征收,將工薪所得、勞務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和稿酬所得由分類征收改為綜合征收;由基本扣除改為基本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相結合,在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每月由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基礎上,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大病醫療、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對于綜合計算的個稅項目由按月征稅改為按年征稅。通過改革使中低收入者個稅負擔大幅降低。
上述四項稅費改革,加上清理電價附加收費,降低過路過橋費以及取消或降低部分鐵路、港口收費,降低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等降費措施,按年化計算減稅降費規模預計高達近2萬億元。
2、促進轉型發展
2019年減稅降費規模預計擴大至2萬億元,體現了政府減稅費、保就業、穩增長的決心,對激發市場活力、鼓勵企業投資、增加產品出口、促進經濟轉型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一是激發市場活力。減稅降費是降成本、補短板、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為實在有效的舉措。它通過有效降低企業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起到支持創新、創業以及小微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對于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鼓勵企業投資。當前,受市場需求疲軟、出口增長放慢、人口紅利減少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影響,企業面臨稅費負擔相對成本較高,利潤下降,經營困難壓力加大局面。通過大幅降低增值稅稅率,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有利于減輕企業稅費成本負擔,增加企業利潤,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從而增強企業的投資欲望和投資能力。
三是增強外貿出口。隨著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國際競爭加劇,我國出口面臨嚴峻挑戰。通過實施積極減稅政策,以減稅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拉動消費需求;以減稅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促進供給。同時通過增加出口退稅等鼓勵出口的減稅政策,使得我國出口企業產品成本降低,國際競爭力增強,達到增加出口、擴大外需的目的。
四是促進轉型升級。將16%的增值稅稅率大幅下調3個百分點,有助應對工業制造業、商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所面臨的較為嚴峻的經濟壓力和挑戰。同時,通過較大幅度降低高檔位稅率,較小幅度降低中檔位稅率,低檔稅率保持不變,有利于平衡工商業與服務業稅負,更好保持增值稅中性,減少稅收對資源配置的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3、改善民生福利
我國減稅降費不是應對經濟下行沖擊的臨時之舉,而是深化減稅降費改革、收入分配更多向企業和個人傾斜、改善民生福利、增強獲得感的長遠戰略舉措。
一是改善收入分配。無論是提高個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還是設置6項專項附加扣除,個人所得稅改革都有利于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縮小中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稅后收入差異,起到改善收入公平分配功能的作用。
二是拉動居民消費。降低個人所得稅稅負,增加居民稅后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增加居民個人消費。尤其是中低工薪收入者稅負降低幅度較大,而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從而起到鼓勵消費的作用。增值稅減稅改革,減輕了產品和服務的增值稅稅負,在價格傳導機制下,一方面,通過減稅直接降低居民消費品價格;另一方面,通過降低產品和服務稅收成本間接降低消費品價格,從而起到擴大消費積極作用。
三是增加勞動就業。大力推進減稅降費改革,在宏觀經濟方面除了拉動經濟增長外,對降低物價水平、刺激投資需求和增加勞動就業等方面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減稅降費對勞動就業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經濟的帶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這將有利于增加勞動就業,促進就業的增長。同時,延長促進就業再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限,也為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提供政策支持。
四是支持“雙創”發展。2019年,國家出臺了對小型微利企業支持力度更大的增值稅和所得稅政策,主要是小規模增值稅納稅人起征點提高到10萬元;擴大小微企業20%企業所得稅稅率的適用范圍,所得稅最低稅率降為5%。這些減稅政策有利于改善中小創新創業企業營商環境,支持實體經濟自主創新和小型微利企業發展,為中小民營企業創新創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4、優化稅制結構
減稅降費也為全面深化稅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構建現代稅收制度體系打下堅實制度基礎。
一是優化稅制結構。我國稅收總體上以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繳納具有累退性特點的間接稅占比較高,而以個人在收入分配和財富積累環節繳納具有累進性特點的直接稅比重較低。全面落實個人所得稅改革,降低增值稅稅率改革和積極推動房地產稅立法改革,會起到提高直接稅比重,降低間接稅比重,提高個人在收入分配和財富積累中的納稅比重,降低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納稅比重,從而優化稅制結構。
二是完善稅收制度。全面實施和落實個人所得稅由分類征收改為分類和綜合相結合征收、由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扣除改為基本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相結合、由按月征收改為按年征收,是完善個人所得稅制的重大改革;而在取消、減并、整合現有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費基礎上,對個人住宅開征統一規范的房地產稅,是完善財產稅的重大改革。這兩項改革皆有利于發揮稅收促進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的功能作用。
三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2016年,我國全面實施營改增,這對于消除重復征稅、減輕企業稅負、促進產業轉型發展等意義深遠。但現行過渡期增值稅仍存在稅率較高、檔次偏多、優惠過寬、制度復雜等缺陷。深化增值稅改革應著力降低稅率、減少優惠、簡化制度、保持中性,更好發揮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功能。2019年降低稅率的深化增值稅改革,有利于簡并稅率、實現稅收中性,有利于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進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5、穩定收入預期
受經濟下行、增速放慢、出口疲軟等因素影響,稅收增長率預期降低,加上更大規模和更大力度減稅降費,財政壓力會進一步加大。為此,既要有短期應對措施,又要有長期趨勢預判。
短期減稅政策沖擊。一是在穩定總體財政支出保持6.5%的增幅前提下,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主要措施是壓縮政府行政性支出,穩定增加公共投資和福利支出,為減稅降費留有余地和空間,倒逼政府行政機構和管理體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二是通過擴大赤字來彌補財政缺口。2019年,赤字率擬按2.8%安排,比2018年預算高0.2個百分點,部分地支撐減稅舉措。三是增加央企、國有銀行上繳利潤以及將原先沉淀、長期沒用起來的資金收起來,重新加以分配使用。這些辦法也能大體上彌補這個缺口。
長期增稅制度保障。減稅降費激發市場活力,旨在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和財政可持續增長。雖然從靜態和短期分析,當下我國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會減少稅收,使政府短期收入有所減少,財政壓力加大,但從動態和長期分析,由于減稅降費會改善企業經營,增強企業活力,刺激個人消費,通過拉動投資、增加消費、鼓勵出口、穩定增長,有助經濟轉型發展,激發微觀經濟活力,促進經濟持續良性發展,預期可為國家治理下的稅收長期、持續增長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稅務》編輯部